遗物而言,陶器的研究,尤其制陶技术的研究却显得比较薄弱。白陶由于发现少,且多为碎片,研究学者更寥寥无几。关于殷墟白陶的研究,以往多集中于白陶的化学成分和材料来源、白陶的器形和纹饰、白陶使用者的身份和社会意义等。
  关于殷墟白陶化学成分和材料来料,史语所李济委托地质所李毅化验了史语所采集的2片殷墟白陶,考古所李敏生等检测了出自1978年侯家庄北M1的2片白陶,日本学者梅原末治做了流失到日本的1片殷墟白陶的检测(表一)。由表一可以看出,殷墟白陶的化学成份中含有二氧化钛(TiO2),而江西高岭土不含二氧化钛(TiO2),所以李济认为殷墟白陶质料虽极类似江西高岭土,但产地不是一定相同的。中国科学院硅酸盐化学与工学研究所周仁等通过电子显微镜发现殷墟白陶的主要矿物组成与高岭石很相似。考古所化验结果也证实殷墟白陶质地与高岭土接近。郑振香等依据对殷墟地下红土(取自1985AXTM49墓壁)和绿灰土(取自1985AXTG5沟内)以及河北彭城窑场瓷土的检测结果中均含微量钛(1%以下),推测殷代制作白陶的原料可能产自安阳附近或河北彭城一带。申斌通过3片殷墟白陶的化学成分定量分析与安阳附近烧制陶瓷的水冶、彭城、苏村等三地高岭土的矿物成分比较,认为殷墟白陶的原料应产自彭城。
 
      关于殷墟白陶的硬度和吸水率,李济检测了20件殷墟白陶的硬度,其中1°者6件,占30%;2°者3件,占15%;3°者9件,占45%;4°者2件,占10%。硬度4°以下者,吸水率皆在10%以上。侯家庄西北冈大墓M1001出土的白陶大多数也做了硬度测定,硬度1.5°者28件,约占47%;2.5°者15件,约占25%;3.5°者3件,约占5%;4°者12件,约占20%;4.5°者1件,约占2%。1987年考古所检测的2片殷墟白陶的吸水率分别是5.42%和6.36%,其硬度当在4.5°左右。梅原末治检测了3片殷墟白陶的吸水率,分别是3.10%、6.76%、6.53。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殷墟白陶的硬度差别较大,硬度较小的白陶吸水率较高,硬度较大的白陶吸水率较低。
  关于殷墟白陶的器形和纹饰,郑振香在《殷墟发现与研究》中做了很好归纳:殷墟白陶器类较多,有豆、簋、盂、盘、罍、瓿、卣、爵、斝、大口尊、尊、瓮、罐、器盖、塤等。绝大多数是食器、酒器和盛贮器,而酒器占比例最大。殷墟白陶的纹样丰富多彩,主要有饕餮纹、夔纹、龙纹、兽面人体纹、蝉纹、云纹、雷纹、雷纹三角纹、雷纹折叠纹、斜角云雷纹、勾连云雷纹、斜方格雷纹、乳丁纹、圆涡纹、弦纹、绳纹、附加堆纹等。几何纹较普遍是殷墟白陶的突出特点。有些纹饰与青铜器上的相似,如饕餮纹、夔纹、龙纹、蝉纹等;而雷纹折叠纹、兽面人体纹等纹饰为青铜器上所未见,形成了殷墟白陶的独特风格。
  关于殷墟白陶使用者的身份和社会意义,由于白陶器比一般灰陶器有着胎质坚硬和洁净美观等优点,所以在夏、商时期,白陶器多被统治阶级所占有,生前享用,死后随葬在墓内。殷人又有崇尚白色的习惯,谷飞等人根据白陶的出土情况,认为白陶的使用与商王朝贵族的社会地位有关,是商王朝贵族尤其是国室喜好的物品,具有与青铜礼器同等重要的社会地位。且在为死者安排的仪式顺序上,白陶显比铜器更占高贵的地位。
  关于殷墟白陶的制作工艺,李济把殷墟陶器的成型方法归纳如下几点:1、拍制法,即拍垫法,凡拍必有垫,故拍、垫虽似两个动作,仍是一件工作。2、圈泥法,即将调好的泥揉成长条,或扁或圆,有的先做成圈子,再将圈子一个一个按所要求的陶器的样子堆积起来,有的像转螺丝似的盘绕起来。3、转盘修整,即有的器物口沿等部位在转动的轮盘上修整。4、鬲等曲底器的作法大概有三种:(1)曲底用外模压成;(2)曲底系手压、捏撮而成;(3)三袋足分别用模压好后粘接一起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