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的“价值导向”
2019/11/6 13:08:01

      文物古迹是历史的见证,是人类技术和文化的结晶,是人类创造活动的实物遗存,是珍贵的研究材料。对文物古迹的保护是对历史、文化的保护,是对社会共同记忆和利益的保护,也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文物古迹的社会需求和精神需求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文物古迹作为“网红”引发了社会对文物工作的广泛关注,也给文物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越来越多关于“该不该”“能不能”的问题困扰着文物工作者,而做好事前研究,及时排除可能对文物本体及环境造成损害的隐患是防止不当行为的有效手段。
      对于涉及文物古迹的保护工作、利用工作和涉建工程,都要以文物价值为导向,依据相关的研究成果,判定文物的核心价值,有的放矢,才能做到既真实完整地保护文物的价值及价值载体,又不至于“矫枉过正”。
      以下从保护工作、利用工作和涉建工程三个方面讨论文物保护中的“价值导向”。
 
      保护工作的“价值导向”
      随着社会发展,各地逐渐重视文化遗产保护,投入了大量经费,在短期内对大批文物进行了保护和修复。但由于前期研究不足等因素,很多保护工程结果不尽人意,甚至出现了保护性破坏。
      明确“哪些保”“哪些除”“哪些必须保留”“哪些可以恢复”“哪些需要加固”“哪些原状保留”,是保护工程中的关键问题,但有时被设计单位所忽视。
      保护工程设计单位看重的是出现了哪些问题,怎样修复,而对文物本身的价值可能缺乏研究,当前期评估不到位、后期监管不足时,就可能会出现“千篇一律”的修缮方式,反而造成文物自身价值的破坏。
      因此,保护工程的文物影响评估应以文物核心价值为基础,确定核心价值载体,判定保护重点,排除干扰因素,防止因文物保护工作偏离方向而对文物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例如,有些早期土城墙,历经风雨侵蚀,只剩下“残垣断壁”,某些设计单位追求“完美”,在未对该段城墙历史及价值进行深入研究的情况下,搬来其他“成功案例”,让“破败”的土城墙焕然一新,变成了一段仿制的明清城墙,珍贵的历史价值就这样被一笔抹去,甚至对后人造成了误导。
 
      利用工作的“价值导向”
      合理利用是保持文物古迹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活力,彰显文物古迹价值的重要手段。对文物的利用会增大其知名度,引发社会对文物的关注,形成一定的影响力。
      在巨大的社会舆论和经济利益面前,文物古迹的利用工作很容易偏离方向,造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过度宣传和看重文物价值中的某一点或某几点,而忽视文物整体价值及核心价值,给公众造成了误解,也对文物价值造成了破坏。
      因此,合理利用要建立在对文物核心价值的准确把握之上,在利用过程中要不断地对文物价值进行重新评估和判断,随时纠偏,坚持文物利用的“价值导向”。
      例如,曾一度风靡多地的文化小镇、历史街区,在未对当地历史沿革、生活形态、风俗民情等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的情况下,忽略其历史特征、民俗风貌,而单单只抓住其建筑特色这一特征,大规模仿建复建,将原来的城市村镇格局及使用功能破坏,变成了“复制粘贴”的商业街,虽然建筑本体仍在,但文物核心价值已面目全非。
 
      涉建工程文物影响评估的“价值导向”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文物保护不可避免地要面临地方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问题。不少地方为追求短期经济利益,忽视甚至不惜破坏文化遗产;还有一些地方发展后开始投入大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