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窑综述
2019/11/22 12:28:44

      前言
      本文所述的淄博窑,是指山东淄博地区一系列共生古窑场群落的集合概念。因古文献记述的缺乏,以及该窑群产品与北方其他地区产品多易混肴等历史原因,历来工艺史轮廓不清,长期被忽视。如硅酸盐学会1982版《中国陶瓷史》和文博系统培训教材的2001版《中国陶瓷》这两本权威著作,提及淄博窑也仅限于磁村窑的一些零碎信息。近年在公共考古和收藏热潮催动下,经体制和民间人士共同探索,它才逐渐在文物界显露其整体面貌和个性。
      淄博窑场是一个成熟发达、技术高超、产量巨大的综合性民窑群落。它有几个特点:1、工艺装饰异常丰富,品类齐全,堪称大部分宋金时期北方特色工艺的集汇和浓缩,在陶瓷史中非常罕见。2、窑址相对集中,各个窑口之间产品有一定的类同和重叠,但衔接存续有序,以淄川、博山两大中心的瓷业扩散发展模式清晰,体系性强。3、各窑口产品结构的重心各有偏重,呈现一定的区域内体系分工的特点。4、与北方其他地区的工艺存在密不可分的高度关联性,多数产品分别与河北、河南、山西甚至四川等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风格类同。5、窑场发展充分饱和,繁衍时期长,生产史的演变轨迹异常完整。
      很显然,淄博窑场属于整个北方陶瓷业体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的高度开放性、容纳性、概括性和自成体系等特点,对于探索整个北方陶瓷生产史、工艺史的宏观结构和演进模式,学术意义重大。目前的研究也方兴未艾,在它的产品覆盖市场、产销渠道、工艺传播的来龙去脉和路线轨迹等诸多基础问题未清的情况下,也衍生了多种论见,譬如一些产品的创烧地、官民属性、淄博窑场的历史定位等。一些使命感很强的本土人士长期为某些观点奔走申张,令人感动,尤以张光明、高岩、贾斌等为代表的本土学者专家和民间收藏家们贡献尤多。
      但要对淄博窑作准确历史定位,须抛弃一些先入为主的主观希冀或自我中心情绪,尽可能客观理性,先解决一些基础问题,如它到底是某些工艺的原生起点,还是衍生的技术传播受体?它是处于工艺传播链的两端,还是过渡的中间一环?思路逻辑清晰了,证据充分了,真相自然就水落石出。
      我们可以通过对北方不同窑场的类同产品分别作扎实的地层和类型考察及比较研究,厘清各自工艺发生的先后,整理出一个大体序列出来,才有可能梳理出相对清晰的逻辑链,形成有力证据支持下的科学结论。
      本文不卷入具体问题的争论,只是尽可能在公共考古的大视野下,拓宽基础信息和素材的收集渠道,并作初步系统整理。因一些窑址和生活区遗址的官方考古出土器物的断源断代也比较笼统,大抵只分为淄川、博山的标识(黑釉粉杠、天目釉、白地黑花、绞胎、三彩等宋金元品种两大片区多个窑口毗邻交接、均有重叠的类同生产,极易混肴),类型整理也缺乏系统性和完整度,信息采集有一定瑕疵。所以我们在取样时以考古素材为主、其他可信度较高的馆藏品和本土民间素材也参用,以弥补考古挖掘的不足,并与业界共同努力作进一步厘清梳理。
      特别感谢严卫女士在外联调研过程中,淄博各界前辈、朋友们所给予她的真诚帮助和对我们研究工作的支持。
万斌 拟于秋水堂
2019年11月14日
      山东淄博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新石器时代,境内已先后出现了多个灿烂的古文明。西周后出现“泱泱大风”的齐国文化,诞生过无数卓越历史人物,政治经济和文化长期繁荣,工艺技术高度发达,多种物质文化久享声誉。
 
      淄博境内河川纵横,植被丰盛,矿产资源丰富,粘土、燃料、运输等条件得天独厚。淄博沂源的扁扁洞新石器早期人类居住遗址,挖掘了目前我国北方唯一文化层完整的陶瓷制作遗址。这说明约在10000年前,扁扁洞的古人类便已能熟练烧造原始陶器。
      从原始社会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