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璨瓷国明珠 传播青瓷文化——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朝兴
2020/8/6 16:55:30

          徐朝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亚太手工艺大师,国家级“非遗”龙泉青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中国知识产权文化大使。
      雨过天青云破处,梅子流酸泛绿时
  中国人对于一些颜色,有着世世代代的执着与迷恋,青瓷之“青”,就是其中一种。千峰翠色出龙泉,两千多年前,浙江龙泉人就开始不断叙写着造青的传奇历史。无论是层层叠叠的青釉色泽,还是深浅交错的瓷片纹理,还是圆润独特的器型轮廓,龙泉青瓷总是精准的撩拨着国人关于“美”的感官。
  对于那些上了年份的青瓷,人们常常称为有着“火气褪去”的深沉馥郁。而在这如玉亦如露的翠色中,又何尝不是藏着“火气褪去”的历史风烟,是东方文明中最静谧悠然的一笔,隐藏着国人超然世外的生活意趣与从宋朝绵延至今的中式美学。
 
《青釉菱口碗》
   青瓷匠人非他莫属
  有着千年传承的龙泉青瓷,也曾随着历史变迁,而兴衰明灭。新中国文化发展的60多年,也是龙泉青瓷重生的60多年。在现代龙泉青瓷史上,徐朝兴这个名字已经深深的印在龙泉青瓷的发展历程里。他是国家公认的龙泉青瓷非遗传承人,也是时代的大师、泰斗,是龙泉青瓷界“祖师爷”级别的人物。龙泉青瓷这个玲珑小物,被他研究的彻彻底底、出神入化。
 
      1956年,徐朝兴刚刚读完小学,由于其家庭成份的原因,徐朝兴的求学生涯被定格了。但是对于一位勇于追求生活的帅酷青年来说,这一点并不能算是阻碍。喜欢青瓷、喜欢与泥巴打交道,13岁的徐朝兴开始跟随龙泉著名青瓷艺人李怀德学艺。当时的瓷厂是原始的土作坊,产品是一般的瓷器,生产设施和普通的砖瓦作坊也差不多。在作坊里,炼碗泥、揣泥坯、揉泥巴,脚上是泥,手上是泥,脸上和头上也沾着泥。徐朝兴不怕苦,不怕累,手脚勤快,不到两年的时间就掌握了制作一般陶瓷具的基本技能。
 
      瓷厂转为生产龙泉青瓷是从1958年开始的。当时,为了复兴龙泉青瓷,龙泉瓷厂在省内专家、优秀工人和民间艺人中选拔了8人,组成仿古小组,开始了具有时代意义的恢复和仿制工作。徐朝兴与师傅李怀德同被选入仿古小组。试制过程中,经历了无数次失败,终于在1959年国庆前夕研制成功。青瓷弟窑产品的研究成功,让徐朝兴信心倍增,并在他年轻的心灵上锁定了对青瓷艺术的执着追求。他甚至大胆推陈出新,尝试用新产品设计和科研工艺美术相结合,创造了第一件摆进艺术殿堂级的作品——玲珑灯。1956年到1996年,经过40个春秋的磨砺,徐朝兴完成了从泥土匠人到艺术大师的华丽转身。
 
  徐朝兴的经典作品有1.3米的大花瓶,也有直径52cm的迎宾大挂盘,他的每一件作品背后,都有凝聚着手工艺人对于材料、对工艺、对思想表达的执着追求。“1.3米的大花瓶,是当时在艺术上的一个创新,我们模仿古人,但也希望在传统的基础上做出一些特色,这个大花瓶,在烧制的过程中,就已经考虑到了它的运输,当时我是趴在地上完成的图纸,而且是两张图纸拼在一起,画出的这个花瓶。”徐朝兴兴奋的说。那个时候还是在80年代,没有现代的烧窑,还是使用传统的煤窑,制作如此大的花瓶,从泥料配方到施釉都有极大的困难,几个人反复思索,反复试验研究,终于让他们找到了解决的办法。回忆当初,徐朝兴忘记了重新创造的艰辛,只记住了共同解决困难的乐趣。
 
《52公分迎宾大挂盘》
 
徐朝兴大师绝技——“跳刀”
  徐朝兴令人叹为观止的绝活不止是创造,还有他在制作工艺上完美的“跳刀”技术。在一个胎薄如壳的坯体上要刻下数万乃至十几万波线或印痕,使烧制的瓷器带有不可思议的美丽纹理,不得不说是龙泉青瓷界的一大奇迹。徐朝兴制作的跳刀青瓷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