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爱和|中国陶瓷美术界一张“新鲜”的“老面孔”
2020/9/3 17:00:13

      一头长卷发,一身素布衣。与绚烂多姿的三彩作品相迥异,出现在记者面前的郭爱和,给人一种“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之感。
 
      河南省政协委员,文化部优秀专家,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中国三彩艺术馆、洛阳三彩艺术博物馆馆长,中国三彩艺术研究院院长郭爱和。
      出生于河洛大地的郭爱和,身上有着中原人特有的真诚与厚重,熟悉郭爱和的人都知道,每每在各种场合见到他,不论对人、对镜头,他的眼中、口中,从不离“三彩”,但凡讲起三彩,便眉宇间神采飞扬、无限迷恋,说起来滔滔不绝,任你怎么打岔都岔不开。
      “我们很尊重传统,也很崇尚传统,但我们是传统的叛逆者,或者说是传统的颠覆者。”郭爱和用“叛逆”和“颠覆”来定义自己,他以传统的烧制技术和厚重的河洛文化为基底,凭借独特的美术技法和三彩工艺,将审美功能最大限度地张扬,从而寻找到真正属于“洛阳三彩”的艺术意境。
      他是“洛阳三彩”的创烧者,他又是“洛阳三彩”概念、理论的首创者、打造者。
      他说,三彩跟三种颜色没有任何关系,三彩就是指多姿多彩的陶瓷世界;他还说,三彩的翻译不应该是“ThreeColors”,而应该直译为“SanCai”,不然还得误导多少人啊……
 
      从唐三彩到洛阳三彩
      郭爱和的三彩之路一开始就和别人不一样。上世纪80年代,当大家都在做三彩马和三彩骆驼的时候,他却潜心研究平面三彩和三彩壁画。
      1985年,毕业创作,郭爱和交出的作品是一组平面三彩壁画:《春》《楚月》《月光下》。当时的洛阳师专校长叶鹏敏锐地觉察到,平面三彩艺术前景光明、大有可为。在叶鹏的支持下,1986年,洛阳师专成立了壁画工艺研究室。
      为什么不叫三彩艺术研究室呢?“那时国内还没有三彩概念,只有唐三彩的概念,我觉得这个叫法肯定有问题,只是当时没想通问题出在哪里。”郭爱和相信自己的直觉,“叫壁画研究室比叫唐三彩研究室好”。
      1987年,郭爱和带着新鲜出窑的三彩釉画工艺品,去参加“广交会”。“我琢磨来琢磨去,拿不准宣传单怎么写,最后起了个很怪的名字——高级瓷板装饰画,并添了一行广告语:三彩的世界。”郭爱和说:“反正不能叫唐三彩壁画。”此时,郭爱和已经朦胧感觉到,三彩就是多彩。但没有理论支撑,他不自信。
      创业之初,所有工作他一手包揽,郭爱和“玩了命”了:自己上釉、烧窑、扛包、推销、参展……至今回想起来,郭爱和仍觉得“那个苦啊!”
      1990年北京亚运会前,郭爱和烧制的“洛阳三彩”釉画“京剧脸谱”被选定为外交部“国礼”;1992年,郭爱和为台北故宫博物院设计了一套十二生肖,成为“洛阳三彩”经典产品,至今已经畅销20年。
      真正让他名声大噪的是2010年为上海世博会创作的《国之中城之源》,这幅壁画紧扣世博会河南馆“中国之中、城市之源、文明之根、中原崛起”的创意主题,围绕一个“豫”字,将河南的文化元素及符号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这幅作品成为他“洛阳三彩”的代表作,它将工艺和美术、历史传统与现代创造熔于一炉,赋予其神奇又神秘的组合艺术张力。这幅作品让郭爱和一举成名,受到省内外和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与此同时,郭爱和四处奔走为三彩鼓呼,希望洛阳三彩成为《中国工艺美术名录》中堂堂正正的一个艺术门类名称。文物及传统工艺命名的一般惯例为—&mdas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