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高于天青釉汝瓷,胎体较厚,足部变成玉环形足,这些器物与宋代地层中出土的天青釉汝瓷有较明显的不同,被发掘者称之为“类汝瓷”。(图三,1、3、7)还有一些青绿釉器物(发掘者称为梅子青釉),(图三,2、5)以及大批素胎器物,这些素胎器中不乏仿青铜器造型的器物,(图三,4、6)这些器物与北宋时期的汝窑有承继关系,但无论从工艺技术,还是器形器类组合看,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笔者同意发掘者的时代判断,其应为金代初年的遗存。
 
    通过对宝丰清凉寺窑址的考古发掘,特别是对天青釉汝瓷即汝官瓷烧造区的发掘,使我们对汝窑的生产情况有了较为清晰的了解和认识,同时对宋代官窑性质的瓷器生产作坊的组织、管理情况有了新的认知。本文将依据1987年以来对清凉寺窑址开展的14次考古发掘所刊发的简报、报告和介绍材料,通过研读考古资料,廓清汝窑的生产面貌,进而对其生产体制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二、清凉寺窑址考古发掘资料所体现的汝窑生产状况
      (一)关于汝窑瓷器的生产区域
    在整合了历年来的发掘地点后,发掘者将清凉寺窑址分为4个发掘区,其中Ⅰ、Ⅱ、Ⅲ区为一般商品瓷器的生产区,而位于窑址西北部的第Ⅳ区,是集中生产天青釉汝瓷产品的地点,是汝窑的核心烧造区。(图四)2000~2002年,对第Ⅳ区进行了连续3年的发掘和调查,认定天青釉汝瓷生产区东西长约80米,南北宽约60米,面积约为4800平方米。总体上说,第Ⅳ区的产品质量最高,具有官作性质,而其他区则以生产常用的民间用器为主,二者的产品质量存在着显著的差别。2011~2016年的考古发掘面积约为3400平方米,经过这些发掘和勘探,发掘者认为天青釉汝瓷的烧造区应该大于4800平方米。但笔者认为,真正在宋代制作天青釉瓷器的核心生产区域可能比原来推测的还略小一些。不过,相比整个清凉寺窑址约30万平方米的面积(一说117万平方米),这个区域还不足窑址面积的1/60。汝官瓷生产区(Ⅳ区)位于整个窑址地势较高的西北角,距河流和清凉寺窑址的中心区都较远,前三区都比较接近河流,地势平缓,Ⅳ区在地形和地貌上未见有任何生产优势。在清凉寺窑址生产的早期阶段,Ⅳ区并没有窑业遗存,在北宋后期才开始出现窑业堆积。因此,这里作为整个窑区最高水平产品的生产区域,或许不是窑业生产发展自然形成的结果,而是人为选择的,带有脱离大规模生产区域,独立进行生产的意向。同时,在Ⅳ区T28内的瓷片堆积中,天青釉汝瓷的占比达到99%,表明这个区域曾在某一时间段集中生产天青釉汝瓷,换言之,天青釉汝瓷在集中生产阶段是这个区域的唯一产品。这与清凉寺窑址其他区域的生产情况有很大的差异。
 
    通过对第IV区的全面发掘,我们看到,在这个不大的区域内,集中了20多座窑炉,带有釉缸和辘轳坑的作坊,澄泥池,釉灰窑,以及集中堆放废品的瓷片堆。在这里发现了作为一个窑场所应该具有的备料、成型、烧成三大功能的遗迹,可能还包括了成品的储存和废品的统一堆放等功能,表现出一种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生产方式,与其他以商品生产为主要目的的窑场的情况截然不同。因为在一个商品生产高度发达的瓷器生产区,生产过程会有较高程度的分工,各个功能区会集中生产,它们散布在窑场的各个部分,相距较远。
      (二)关于汝窑产品的特征
    根据传世汝窑瓷器,可知古代被称为汝窑的器物是一类精工制作的天青釉瓷器。清凉寺窑址第IV区生产的产品与传世汝窑器物相符。根据第IV区的发掘报告,发掘者将此区的遗存分为两个阶段:汝窑的初期阶段和汝窑成熟期。
 
    汝窑初期阶段的瓷器以青釉瓷为主,还有少量白釉瓷和黑釉瓷,天青釉汝瓷极少。大部分青釉瓷器是北宋后期汝州一带的民间窑场中常见的器形,与传世汝窑有较大差别。(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