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系列。残裂的泥坯、斑驳的肌理、火焰的留痕……由这些富有沧桑感、深邃感的“缺陷肌理”所构成的抽象空间形式,颇能表达我在现代文明条件下的一种本土文化情怀,一种既神往又困惑、既温馨又苦涩、既亲近又幽远的复杂而矛盾的情感体验。《历史景观》与《阿福》《中国写意》等其他创作的不同之处,在于我试图以“构造”代替“塑造”,追求以空间形体规划交织偶发肌理之抽象表现形式的独特审美意趣。为此,在形体形态的处理上,我特别注意内外空间、体面处理的穿插流动,以期给观众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
 
村长 陶41x23x32cm1992年
      在持续深化、纯化陶艺语言的现代转型的同时,如何在更大范围和空间中拓展陶瓷的表现性,更大程度地和当代社会文化发生关系,是我创作所关注的另一个重要方向。
 
遥祭 青铜 59x32x58cm 2020年
      九十年代末以来我创作了《混沌的失却》《太空几何》《太空计划》《触摸世界》等直面现实的作品。这些作品力求充分调遣雕塑造型及其空间语言,并发挥陶瓷媒介的表现优势,来更多地关注当今时代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增强陶艺呼应当代文化精神的主题性。
 
太空计划 陶、金属 展示面积1000x1200cm 2004年至2020年
      我注意到,不同材质的品格及其恰如其分的使用,可以使作品别有一种视觉冲击力或视觉张力,不同材质的表面肌理的呈现及交织也可以起到凸现思想意涵的作用。当然如何去取得思想与行为、观念与形式的一致性,这需要我们对不同材料的语言作深入的实验和适恰的调遣。我对此充满激情,因为一切存在着探讨的可能性和展拓空间的东西都对我有诱惑力。《太空计划》系列以及其他一些较为大型的陶艺作品,都有这两方面的考虑。前者是技术性的,后者则关系着人文。全球化缩小了空间世界,也造成文化的同质化趋势。我希望通过一种视觉形式,更确切地说,通过一种视觉联想,审美地引发大家对时代发展趋势的关注。规则化的“空间器”是象征性的,它指向与之关联的浩瀚深邃的“太空”。在人们心目中,“太空”从来厚叠想象,似乎有着无限的可能性抑或丰富性。《太空计划》不仅希望打开人们厚叠于“太空”这一未来空间的想象,还希望以抽象几何形体与泥性自然形态的结合,以规划性和随机性、确定性和偶然性、规整性和残缺性的交织,造成一种融合与冲突的形式张力,启发人们对工业制造和手工制作的未来学思考。
 
《触摸世界》
      《触摸世界》系列的直接意图是研究用坚硬的陶瓷材料及技术,表现如纸一般轻薄绵软的感觉和效果。至于“纸”上所表现的,则是我对现代生活的思考。在互联网时代,人人都被数字技术构筑起来的虚拟世界所包围并受其裹挟,人们的生存状态正在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人和现实世界、人和自我感觉的真实关系被现代技术所模拟,以致“现实的接触”变异为“虚拟的触摸”。我们体贴现实之实在的途径正在变得越来越狭窄、越来越虚幻,或者说,我们已很大程度地被发达的现代技术所致盲。尽管盲人通过盲文所认识的世界是有限的,但他们靠手脚触摸的认识方式仍然是主动的,其触感仍然是直通心底的。这种直接的、真实的、面对面的“触手可及”,是当代人最需要也最缺乏的。面对新技术所构建的信息时代的“规则”,我们需要保持认识世界的主动性和直接性,需要把握触摸的真实和自由。
 
捆绑的形体 汉白玉 70x46x35cm 2019年
      近些年来,我的创作风格有了一些转变。这种由具象向抽象延伸的转变绝非刻意之举,而是基于多年创作理路逻辑的一种自然生发。如《捆绑的形体》系列,这是早期《阿福》系列的抽象变体。空间形体的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