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岩 周祖毅:试论淄博雨点釉的传承与创新—兼论南北釉种之差异
2020/12/18 11:29:31

油滴釉,也称雨点釉,是“宋代黑釉系统的结晶釉,在黑色釉面上满布闪烁银光的小圆点,称‘油滴’、‘雨点’或‘滴珠’。油滴的形成是釉面气泡排除处富集铁的氧化物析晶。油滴釉最早由福建水吉建窑烧成,茶盏为其典型器,当时名为“鹧鸪斑”,颇受时人欣赏。【1】。”北宋时期,在中国修行的日本僧人将建窑黑釉盏带回本土后,受到大力追捧,一时成为时尚。日本陶瓷界将中国黑釉瓷器称为“天目”釉,将“鹧鸪斑”称为“油滴天目”(图1),旋即又有“耀变天目”(图2)、“兔毫天目”、“灰被天目”、“华北天目”等等。后来我国陶瓷界也沿用了油滴釉的叫法,天目釉则仍称黑釉。
关于油滴釉的称谓,南方多称油滴,北方则多称雨点,本文中多数称之为油滴釉,论述淄博窑时则多称为雨点釉。

图1、被日本人称为“油滴天目”的油滴建盏

图2、被日本人称为国宝的建盏“耀变天目”
一、油滴釉起源之刍议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先有黑釉瓷器,然后才有油滴釉的,而油滴釉是在黑釉瓷器的烧制过程中因为烧成温度、氛围和釉的成分有差异偶然出现,亦或多次出现,经过有心之窑工有意识的多次模仿,才使油滴釉在北宋时期成为名扬天下的著名釉种。
中国的“黑瓷是与青瓷同时出现的,因为不专门烧造,而是兼烧,所以同一窑口的产品仅釉色与青瓷不同,其余特征皆一致。···六朝时期烧造黑釉瓷器的主要窑口是德清窑【2】。”在越窑产地上虞发现青瓷的窑址里,也同时发现黑瓷。证明“我国早在东汉时期就已生产黑瓷,···青瓷和黑瓷都是以铁为主要着色剂,生产工艺基本相同,其区别在于釉料中氧化铁的含量。含量在3%以下的烧成青瓷,在4-9%以上的就可烧出黑釉瓷器【3】。”油滴釉能在北宋成为一代名釉,从偶尔出现到成功掌握,这个过程一定早于北宋,这个推断后来被考古发掘所证实(见本文四:淄博窑雨点釉的烧造年代考证)。
于是,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油滴之名釉,成熟于北宋;而油滴建盏,曾供御北宋皇室,惠及文人士大夫;且风靡东瀛,其高贵血统,不输官窑。而淄博雨点釉,萌芽于唐末,北宋金身铸就,鼎盛于金代,元代因战乱而销声匿迹,民国复烧成功,传至今日,更趋辉煌。
宋代油滴名扬天下,得益于宋代的斗茶之风。从皇帝到士大夫阶层的饮茶论著中,都以此为点茶、斗茶的首选茶盏。宋代诗文也大加赞美,有“松风鸣雪兔毫斑”、“兔褐瓯心雪作泓”之诗句。由于日本人酷爱茶道,所以“天目釉”风靡东瀛,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油滴釉(雨点釉)的形成机理
油滴(雨点)釉的形成机理,南北方有很大差异。
1、北方雨点釉的形成机理:黑釉是雨点釉的母体,这一点毋容置疑。它的形成机理可以概括为“气泡机理”。雨点釉的配方与黑釉瓷器的配方基本相同,含铁量比较高,施釉较厚,在烧制过程中,当窑温达到1200℃以上时,此时釉已经开始熔融,粘度非常大,釉料中的氧化铁发生分解形成小气泡,这些小气泡被封闭,无法逸出釉面。随着温度逐渐升高,小气泡越聚越多,逐渐合并成大气泡,当气泡足以克服釉层阻力时,气泡就在釉面破裂,排出气体后形成一个凹坑。随着烧成的继续,凹坑又被周围的釉填平,聚集在气泡周围的铁氧化物以赤铁矿和磁铁矿的形式显露在釉面上,在逐步冷却的过程中析晶成大小不等的银色斑点,这就是北方雨点釉的形成机理。
2、建窑油滴的形成机理:建窑油滴的形成机理可以概括为“浮萍机理”。在窑温升到1300℃左右时,由于窑温高,釉面开始形成液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