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考古公开课”的15个要点
2020/12/19 16:04:30

      2020年9月28日,十九届中央政治局专门以考古为主题举行集体学习。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站在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坚定文化自信的战略高度,精辟论述我国考古工作。
      2020年第23期《求是》杂志刊发了这篇重要讲话(全文)。
 
      2020年5月11日至1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山西考察。这是5月11日下午,习近平在大同市云冈石窟考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情况。新华社记者 刘彬/摄
      01
      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纵观历史,中华文明具有独特文化基因和自身发展历程,植根于中华大地,同世界其他文明相互交流,与时代共进步,有着旺盛生命力。
      我国浩如烟海的文献典籍记录了中国3000多年的历史,同时在甲骨文发明以前在中华大地还有1000多年的文明发展史、超过百万年的人类发展史并没有文字记载。考古学者将埋藏于地下的古代遗存发掘出土,将尘封的历史揭示出来,将对它们的解读和认识转化为新的历史知识。
      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学。
      02
      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当今中国正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进行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创新。我们的实践创新必须建立在历史发展规律之上,必须行进在历史正确方向之上。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各级党委(党组)和领导干部应该尽可能多地学习和掌握一些我国历史知识。中央政治局以我国考古最新发现及其意义为题举行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目的是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坚定文化自信。
      03
      考古学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学科
      百万年的人类起源史和上万年的人类史前文明史,主要依靠考古成果来建构。即使是有文字记载以后的文明史,也需要通过考古工作来参考、印证、丰富、完善。
      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
      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要加强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
      04
      我国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
      我国很早就有了考古学研究。
      1921年,我国开始对仰韶文化遗迹进行考察,我国现代考古学由此诞生,即将走过百年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建立健全考古工作体系,专业队伍不断壮大,工作规模不断扩大,重要发现层出不穷,学术研究和技术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国际学术话语权明显提升。即使是在六、七十年代,我国在秦始皇陵兵马俑、马王堆汉墓、河姆渡遗址等考古工作中也取得了重大成果。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考古工作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提出要求,到地方考察时也看了不少当地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去年8月,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主持召开座谈会并就文物保护和研究工作发表了讲话。
      经过几代考古人接续奋斗,我国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
      05
      考古发现展示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
      我国考古发现的重大成就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