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英挺:龙泉窑中的瓷胎漆器
2021/10/14 12:19:35

瓷器和漆器都是我国具有悠久发展历史的传统手工艺品,两者兼具实用与欣赏价值,虽材质不同,表现手法各异,却也存在过罕见的交集——瓷胎漆器。
我国现存唯一的一部古代漆工专著,明黄成《髹饰录》扬明注中即曾提到“窑胎”,即以陶或瓷作为漆器胎体。若江苏吴江良渚遗址出土的漆绘黑陶杯,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多件陶胎漆器,均为窑胎漆器由来已久的明证,而陶胎漆器可说是瓷胎漆器之滥觞。
然最早最为知名的瓷胎器例则要数唐代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的两件秘色瓷平脱漆碗。两碗成对,造型、胎质均与同时期的越窑秘色瓷无异,但碗壁内施黄釉,外壁髹黑漆,加饰金银平脱鎏金鸾鸟及银团花纹五朵,口沿及圈足扣银棱,整器熠熠生辉、富丽炫目。据入藏时镌刻的供奉品《衣物帐》碑记载,此对碗系咸通十四年(873)唐懿宗赐于法门寺,属皇家珍品无疑。其集制瓷、髹漆、金银平脱、银扣等多种工艺于一器的复杂高超制作体现出宫廷造作的尊贵不凡,也说明在唐代,瓷器、漆器工艺水平均已达到相当成熟的高度。
瓷胎漆器对瓷器有一定要求,即髹漆部位不能上釉,否则漆难以牢固附着。所以其瓷胎必须按要求定制,加之要经过多道髹漆工艺,瓷胎漆器无法规模化生产,其制作成本要远高于普通瓷器,其使用群体必定以高端为主,其制作数量也必定有限。目前所见瓷胎漆器传世品即堪称稀有,且主要为清宫官作,如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清康熙款瓷胎剔犀大瓶”等。据《养心殿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简略估算,当时的瓷胎漆器制作尚有200件之多,但这个数目要远低于“珐琅彩”等其他名贵工艺品种。
从唐代到清代,瓷胎漆器应是一直存在的。笔者在多年的收藏中发现,这其中就有以龙泉青瓷作胎的瓷胎漆器,但数量极少。现分享如下:


高足碗残片
碗形残底,圈足较高,微外撇。胎质细白,胎骨较薄,内壁施厚釉,青莹温润,内底贴饰露胎梅花一朵。外壁素烧,有大漆髹涂残留痕迹,外底部尤为明显。足端修胎十分平整,边缘有一圈缺损,推测其足部很可能作过金属扣边处理。


盘底残片
盘类残底,胎稍厚,色白,内面施青釉,外壁素烧,有两处呈片状的髹漆残留。矮圈足,足端修胎十分规整,推测其足部或亦有过扣边处理。
以上两例均出自杭州城市生活遗址。从其现状可见出,瓷胎与大漆的结合效果并不完美,漆层剥落较严重。大漆虽有耐酸碱耐腐蚀,不怕潮等优良特性,但一旦从瓷胎上剥落下来则湮灭无闻。这也导致我们今天对瓷胎漆器的辨认存在一定困难,且容易出现偏差。比如以下这例:


造型为高足杯,高10.5厘米,口径8.9厘米,内面施青釉,釉质温润,底部贴饰露胎朵梅,外壁无釉素烧,足端平整。与以上两例标本一样,也是内青釉外素胎,但素胎上未见髹漆痕迹,是否为瓷胎漆器不得而知。毕竟除了髹漆,素胎处理也有其他装饰手法的可能,譬如定窑器中就有白釉彩绘的先例。
 
五代定窑 白釉彩绘盏
以下是两例完整器:



冲耳葱管足炉
此炉系日本回流,高11.5厘米,口径10.5厘米,板沿,冲耳,葱管形三足,口沿及炉内膛施梅子青釉,青莹润泽,精光内蕴,外面髹漆镶嵌螺钿,炉耳及足端的黑漆有少量剥落。整器小巧精致,底色的静穆与螺钿的流光溢彩相得益彰。
 
菊瓣纹盖盒
盒子扁圆形,子母口盖,盒身作瓜棱式,盖面饰二层菊瓣纹,花苞钮,盒内施青釉,釉面莹润无纹,外面髹大漆。此器造型精准,以瓷胎塑形,髹漆后有类似雕漆的视觉效果。
瓷胎漆器既是瓷器也是漆器。从瓷器角度来说,以漆代釉是新的装饰手法,可以将漆器中金银平脱、镶嵌、彩绘描金等极具观赏性的装饰工艺嫁接过来,极大丰富其装饰性。以漆器工艺而言,漆器制作繁琐,较一般瓷器成本更高,西汉恒宽《盐铁论·散不足篇》中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