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代上京窑“白瓷荷莲碗”现身
2021/10/17 12:39:57

长期以来,辽金史学界关于辽代上京窑的考证文章寥寥无几,该窑完整产品更是“神龙见首不见尾”,无人亲见。近期,曾在沈阳念书(现于北京工作)的辽瓷藏友王阳在内蒙赤峰购得一件造型特殊的古瓷碗,因与资深辽史专家冯永谦先生相熟,王阳便请冯先生过目鉴定,冯永谦得出结论:这是一件罕见的辽代上京窑“白瓷荷莲碗”,是辽瓷史上的重大发现!
不同寻常的“莲花荷叶白瓷碗”
经仔细观察,冯永谦发现,这件通高6.5厘米、口径12.2厘米、圈足外径5厘米、内径4.4厘米的白瓷碗,较一般常见的瓷碗稍大,腹较直而深,饰有荷莲浮雕花纹,虽为通常所见的白瓷,胎质、釉色亦属正常,但其造型之特殊有异于常,看似普通,却有别于以前所见的白瓷器,且时代较早,为过去所未见,是一件罕有的孤例。
 
辽上京故城窑莲花荷叶形白瓷碗(冯永谦摄)
从外观看,该碗整体作一荷叶形,四周向上收拢,直壁深腹,口作六花式,唇边微外侈,侧观其形状颇似-朵绽放的莲花,实则是一个收束上笼的荷叶,下有圈足,挖足工整,足壁较矮,碗的外壁附有堆塑花纹,自腹下部圈足外侧起,分别为互相对称而竖直向上的延伸为六条呈现略带弯曲的凸起筋脉,其上分布有不规则的坑点,表示此凸起的堆塑条带为荷花的梃(tǐng)茎,其上部高岀碗边口沿,茎的顶端分别塑有微卷的荷叶、含苞的花蕾、已经结实的莲蓬等物,三种花式两相对称。碗口边沿,现有-处较小残坏,经过粘接恢复,遗痕不显,但仔细观察仍然可见。
 
辽上京故城窑莲花荷叶形白瓷碗碗外底(冯永谦摄)
碗的整体造型,甚为形象逼真,一眼望去,便知它是“莲花荷叶形碗”,造型有异常式,此为特点之一;其次是碗系轮制,但与一般瓷碗敞口、斜腹不同,此器为深腹,接近直壁,上下体径几乎相等,下部胎较厚重,上部口沿处胎体较薄,轮制成型后,碗的口边使之稍微外侈,并做出花式口,再于壁外贴塑荷花长茎与莲叶等,制器与装饰均极尽功力,此是特点之二;此碗胎质较白,而质地细腻,选料精致,火候较高,胎骨已经瓷化,此为特点之三;看其釉色,釉层厚度适中,釉下可见拉坯纹,并有腊泪痕,所施无色透明玻璃釉稍呈微黄,为象牙白色,釉较光洁,淳厚明亮,此为特点之四;其施釉方法,器身的碗内壁及外腹全部施釉,口边亦有釉,圈足内亦有釉,仅圈足的着地面无釉,显示此碗非垫圈覆烧工艺,而是由匣钵装窑烧成,此为特点之五。上举特征表明,此白瓷荷莲碗奇异不群,确属不常见之器。
 
辽上京故城窑莲花荷叶形白瓷碗俯视(冯永谦摄)
“白瓷荷莲碗”出自辽上京故城窑
这件发现于内蒙赤峰的白瓷荷莲碗,其瓷胎、釉色与河北定窑产品十分相似,但在冯永谦看来,此碗与定窑瓷器存在一定差别,其出产时间虽在定窑的兴盛时期(北宋),却不能断定其为定窑产品,而更接近于一件产于辽代上京窑的传世精品。
冯永谦的老师、享有“东北考古第一人”之誉的李文信先生曾对上京窑址进行过考古发掘,他发表的《林东辽上京临潢府故城内瓷窑址》考古发掘报告(载于《考古学报》1958年2期),是目前研究辽代上京窑历史的一手权威资料。
 
享有“东北考古第一人”美誉的辽史权威学者李文信先生(资料片)
李文信这样记录道:上京窑瓷器胎土很细,表面、破面都不见颗粒痕迹,色纯白,少有作闪灰白色的,虽不透明,但瓷化程度较高,毫无吸水性。质极温润滑腻,破裂纹路多不正直,或作锯齿状、裂面有光泽,而不做白砂糖样麻面。釉层与胎质不易分别,硬度较高而不脆弱。唯瓷土搅揉不匀,火法操纵不甚得宜,常有暴釉纹起的现象。大器厚胎中往往含有少量杂质,所以现有杂色微点或灰白色,但这都是从较少数的破片中看出的现象,完整瓷器必当减少这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