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窑“吴牛喘月”纹青釉碗残片探析
2021/10/18 17:43:05

      笔者从邓州市收藏家协会收藏的残器瓷片中,捡选两件邓窑“吴牛喘月”纹青绿釉碗残片,探析如下:
 
图1 残片之一碗心
 
图2 残片之一碗底
      “吴牛喘月”纹碗残片鉴赏
      “吴牛喘月”纹刻花碗残片(图1),口径18.5、高6.8、底足径5.5、足高0.8、足厚0.5厘米。碗唇口,弧形腹壁,色灰白,釉色青绿,布满开片。碗内心饰菱形花纹,外刻卷枝花草纹,内刻“吴牛喘月”图案,一朵卷云纹上刻一轮不规整的圆月高挂天空;云纹下饰一头水牛口微张,前腿直立,后腿曲膝。圈足露胎,胎质疏松。圈足有刮痕,底足露红斑(图2)。
 
图3 残片之二碗心
 
图4 残片之二碗底
      “吴牛喘月”纹刻花碗残片(图3),口径15.3、高5.3、底足径6.3、足高0.8、足厚0.8厘米。弧形腹壁,色灰白,釉色青绿,布满开片,胎质疏松。半折碗内心饰菱形花纹,外刻卷枝花草纹,内刻“吴牛喘月”图案,条带纹上为一半月高挂,下饰一头水牛口微张,前腿直立,后腿曲膝跪地,抬头仰望明月。刻花刀法娴熟干练,构图简洁明快,花纹生动自然。圈足有刮痕,底足露红斑(图4)。
 
图5 金代耀州窑青釉刻花吴牛喘月纹碗碗心
      “吴牛喘月”,北宋李昉等学者奉敕编纂《太平御览》卷四引东汉应劭著《风俗通》:“吴牛望见月则喘,彼之苦于日,见月怖喘矣。”意思是说,吴地炎热的时间较长,水牛怕热,见到月亮以为是太阳,害怕得喘起气来。后比喻因疑心而害怕,失去了判断的能力,也形容天气十分酷热。南朝(宋)刘义庆著《世说新语·言语》:“满奋畏风,在晋武帝坐;北窗作琉璃屏,实密似疏,奋有难色。帝笑之,奋答曰:‘臣犹吴牛见月而喘。’”。唐玄宗天宝年间,诗仙李白曾作《丁都护歌》:“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
 
图6 金代耀州窑青釉刻花吴牛喘月纹碗碗底
      画为心声。金朝工匠将江淮的“吴牛”纹样描绘在餐具瓷碗表面,反映了金人统治下汉族匠人不堪压迫的一种心态,影射了当时激烈的民族矛盾。金代铜镜铸“吴牛喘月”纹样,屡见不鲜。北京故宫博物院也收藏有一件金代耀州窑青釉刻花吴牛喘月纹碗(图5、6)。碗口径21.3、高7.6、足径6厘米。
 
图7 北宋晚期青釉刻花牡丹纹盘(残),宝丰清凉寺出土标本,河南考古研究所藏
      “吴牛喘月”纹碗底足比对差异
      玉看皮,瓷看底。以邓窑两件纹碗底足残片与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耀州窑纹碗底足比对有差异,一是邓窑纹碗底足比院藏纹碗底足厚;二是院藏纹碗底足与邓窑纹碗底足规整。2010年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产品公告第95号·耀州瓷:“唐和五代时,耀州瓷胎质稍松,呈灰色,釉质失透,有乳浊感;宋代青瓷胎体较坚薄,胎色灰褐或灰紫,釉质莹润透明,釉色青绿如橄榄,釉薄处呈姜黄色;金、元时胎质稍粗,胎色呈浅灰或灰色,釉面多数姜黄,青色者少,釉质稀簿而不润。”三是邓窑纹碗残片露胎,灰白色,应为金朝古穰城西郊邓窑仿烧耀州窑系胎质特征。
      大家知道,创烧于唐代的耀州窑的烧造工艺和装饰技法,对全国各地的影响较大。(图7)宋代耀州窑刻、印花装饰对同时期其他窑业影响极广,宋时河南临汝、宜阳、宝丰、新安、禹县、内乡窑,广州西村窑与广西永福窑,都烧制与耀州青釉刻、印花装饰风格相类的产品,形成了以黄堡镇窑为首的一个庞大的窑系。邓州团结路(宋金古穰城西郊)新出土大量的瓷器、残片,旁证古邓州窑(内乡窑)属耀州窑瓷系列之一。
 
图8 南宋·金时期的邓州地图
 
图9 构林镇出土金末青釉残片
      “吴牛喘月”纹碗出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