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窑承载瓷器焙烧的千年记忆
2021/11/8 13:23:35

 
不同时代文化层的出土物亦有不同
德化窑是中国陶瓷文化发祥地之一,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德化瓷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输出商品,是古代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它为中国手工业史、陶瓷史、海外交通史、对外贸易与经济交流史等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资料。
 
德化瓷瓷质致密
德化瓷是海丝主要贸易品
德化窑烧瓷历史源远流长,据德化陶瓷博物馆馆长郑炯鑫介绍,德化陶瓷始于夏商,兴于宋元,盛于明清。宋元时期,受益于泉州海洋贸易的繁荣,德化窑迅速崛起。那时,德化境内窑场林立,生产规模庞大,瓷器品种丰富多样,在器形与纹饰上广泛迎合海外市场需求,其产品大量销往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当今世界各地考古中,德化瓷频频被发现,备受瞩目。宋元时期,德化先进的分室龙窑筑造技术以及庞大的生产规模,都彰显出泉州作为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强大的产业能力和输出能力。
 
德化艺术陶瓷精品迭出
据《窑火映红的天空》一书所载,考古工作者曾先后在德化浔中镇丁溪村的云尾山、牛尾寨、四埔山等地以及美湖乡的尊美村后坪山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上,采集到石斧、石矛和印纹陶片。这表明在新石器时代,印纹硬陶在德化就已经有了制作。商周时期,德化三班镇辽田尖山即开始建窑烧瓷,生产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至唐末五代,在德化三班、泗滨村一带,制瓷业就已比较发达,据《龙浔泗滨颜氏族谱》所载,泗滨颜氏开基祖教先于唐代来到德化,其第五子文丽得中明经博士。文丽之子化䌽举国子博士及第,并著有德化县第一部《陶业法》传授陶瓷工艺供后人学习。
宋元时期,德化瓷产品开始大量涌入国际市场,畅销国外,成为当时海上丝绸之路最主要的贸易品之一。德化陶瓷成为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流最主要的历史见证物之一。据元代旅行家马可波罗《马可波罗游记》书中记载,刺桐(泉州)港附近的德化“制造碗及磁器,既多且美”。
 
德化窑制瓷技术经历千年的演变发展过程
明代是德化窑陶瓷生产的又一个高峰期,尤以“德化白”闻名于世,该白瓷胎体滑润致密、洁白如玉,叩击如磬,光泽闪亮,其釉色纯净。釉面晶莹光亮,乳白似象牙,如凝脂冻玉,美不胜收。明代又是德化窑瓷塑艺术的繁盛时期,德化白瓷与众不同,不仅透光度极好,为群瓷之冠,而且可塑性极强,无一不能塑造。以何朝宗、张寿山、林希宗、林朝景、陈伟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瓷塑艺术家,把德化窑瓷塑艺术推到了一个“前无古人”的境界。
 
出土的宋代青白釉军持
青花瓷是明代晚期才开始烧造,到了清代已经步入成熟并趋于精美,几乎所有的清代德化窑窑址都生产青花瓷,生产地区遍及德化全县,其中尤以上涌、葛坑、汤头、浔中、龙浔、三班等乡镇最为密集。据记载,清朝盛时德化瓷工多达25000人。德化青花瓷大量销往全国各地以及东南亚、非洲等地,清嘉庆德化诗人郑兼才《窑工》诗描绘了当时外销瓷的盛况:“骈肩集市门,堆积群峰起。一朝海舶来,顺流价倍蓗。不怕生计穷,但愿通潮水。”
窑址遍布德化全境
据《德化县文物志》记载,目前,德化县境内发现的古窑址多达239处,其中青铜时代1处,唐代1处,宋元时代42处,明代30处,清代177处,民国时期55处。这些窑址遍布德化全境,很多窑址规模大,延烧时间长,有的从宋元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在德化的古窑址中,屈斗宫窑址、祖龙宫窑址、尾林窑址、内坂窑址等尤为重要。
 
屈斗宫窑址是研究中国古代南方窑炉技术体系最完整、最重要的考古资料之一
屈斗宫窑址位于龙浔镇宝美村破寨山南坡上。破寨山属中低山地形,山体浑厚,大致呈西北—东南走向,山顶海拔525米。1976年4月25日至7月26日,由福建省博物馆、厦门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原晋江地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