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品田:美化生活的情怀——中国民间文化观念影响下的审美情感态度
2021/11/22 16:27:21

编者按:
“史论”是对文化艺术理性认知的把握与显现。它通常是从历史线性的维度,还有艺术本体及其相关的人文要素为切入,以感性为起点,以归纳、演绎和阐释等的理性方式为手段,从而达到整合和了知文化艺术发展规律或特质的目的。它是思维理念的明灯,借以外观事象,内化自我,进而实现人与文化艺术之间的默契与洞明。
本期“史论”栏目,和大家一起分享学者吕品田的文章。
 
美化生活的情怀——中国民间文化观念影响下的审美情感态度
吕品田
生活,在庶民百姓的心目中,不单是追求物质、满足物欲的日常营生,还是一种观照人生、寄托情怀的介质。朴素的世俗生活以它载负、实证人生意义的时空存在,无边而随机地激发和唤起人们丰富的情感体验。人们会在流动的每一种生活形质上,发见精神的光辉和生命的色彩;人们也会赋予生活过程的每一个细节以神圣的意味和亲切的情趣。庶民百姓对待生活的创造性的审美情怀,让朴素的生活显示出人文的美丽和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的积极意义。
百姓对于民间生活就像植物对于土地那样依赖和贴近,那样熟悉和热爱,而中国百姓的生活自古以来就深深地结缘于伟大的土地。一种缘自土地的朴素而自然的天质弥散于中国民间特别是乡间日常生活之中,也一直透入那些凡夫俗子的生命机体而在他们的心灵里扎根和升华。稻谷收获后,人们不会忘记首先给司掌、照料土地的社祇和先祖献上清香四溢的新米新面,让他们和自己一块享受丰收的喜悦;亲人远游他乡时,家人总会塞上用红纸裹着的一包灶土,让他带去乡土的庇护和安身立命的土壤;人们知道在某个时节、用某种形式给兽虫、牲畜、花草、树木等等大自然的伙伴庆贺生日,而且他们乐意在自己过年时也给小猪、槐树、石磨或马车披红挂彩……所有这些行为举止都强烈地表露了中国老百姓那种带有“土地”之天质的情感,显示了中国老百姓热爱现实生活的鲜明情感态度。
众所周知,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与人的需要之间的某种关系的反映,即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所作出的一种心理反应。它表现为主体对待客体的一定的主观态度,这种态度与人的利害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只有那些与人的活动、需要、要求以至理想有关的对象,才能引起人的情感反应。虽然情感并不是审美心理活动所独有的,但它对于审美创造以至审美欣赏都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且审美活动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伴随着鲜明的情感态度和强烈的情感体验。审美情感主要是一种精神的愉悦,而不是宣泄物质情欲的生理快感。因此审美中的情感活动,有别于一般日常生活中的情感活动。然而,因为情感态度密切关联着人与对象的利害关系,关联着人的需要和理想,现实中的审美情感便会因人的不同利害、不同需要和理想而表现出不同的倾向。
 
观看中的美好和愉悦始终是民众生活的调节要素
中国老百姓的审美情感与日常生活情感往往是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事实上,对庶民百姓来说,那些合目的性对象的感性形式所唤起的愉悦生活情感体验与审美情感体验的界限很难明确划分。对他们来说,“美”和“善”几乎同义,“善的”也就是“美的”。如果认为这种倾向不过是一种准审美情感态度的表现而予以轻视的话,那显然是一种美学的偏见。其实,在现实生活中,百姓往往以审美情感态度来对待日常生活,他们往往能主动地从现实生活的感性形式中体悟出“美”、生发出“美的”感受来。或者说,他们总能把生活本身的内容和形式能动地理解或改造为“美的”,以至更能够创造性地从中获得一种审美精神的愉悦,使得平常的生活充满非凡的意义,使得自己不至于在不尽如人意的现实面前沮丧、消沉、颓废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