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为三个阶段:最早使用九个窑室烧造;中期改建为七个窑室;停烧前仅余六个窑室正常使用(图2)。一号房址(2021HSF1),已揭露部分平面为长方形,长11、宽4.6-6.6米,房址西侧使用砖和石头包边垒砌墙,东侧以杂土垫平。房基地面发现柱洞若干,未发现明显生产生活迹象,可能为晚期破坏所致,据其西北侧所发现砖池、引排水沟,以及集中出土荡箍、轴顶碗、轮轴等与制瓷有关的遗物,推测为与坯体制作相关的一座建筑。一号池(2021HSC1)平面形状呈长方形,整体为西北-东南向,南邻F1。为红砖垒砌,残深0.1-0.12米,填土为灰白色细腻黏土,含较多瓷片、匣钵碎块、砖石块。根据一号池结构和堆积推测,C1可能为练泥池。此外,该年度在作坊区发现刻划有弘治、正德年号的器物,为三官坑窑址提供绝对纪年资料(图3)。
 
图2
 
图3
2022年度三官坑窑址发掘面积共计500平方米,该年度对窑址的窑炉烧成区和作坊区实施进一步清理,分别清理半倒焰式龙窑2座、池6个。该年度工作重点在于作坊区的布局与结构,发现了成体系的瓷土加工遗迹,包括砖木结构池4座,木制池1座,砖池1座,另有3处方形石砌操作面、沙堆1处(图4)。根据池内的填土、包含物以及结构可以从功能角度将池分为淘洗池、沉淀池、稠化池三种。在作坊区西侧发现有沙堆遗迹,呈扇形坡状堆积,边缘垒起有挡土墙,主要为灰白色沙土,十分纯净,根据其填土及包含物,判断为淘洗瓷土产生的尾砂堆放形成。另在作坊区北侧新发现龙窑4座,对其中两座实施了清理。两座窑炉均为半倒焰式龙窑,结构与前两年度发掘的窑炉基本一致,但长度因山势地形而缩短。其中四号窑炉(2022HSY4)保存情况最好,总长10.4米,方向68°。由1个火膛、3个窑室、1个出烟室、护窑墙、窑前工作面、窑旁操作面组成。
 
图4
2023年度三官坑窑址发掘工作主要围绕Y4、Y5间的台地及废弃堆积开展工作。目前考古发掘工作仍在进行,已清理发现Y4、Y5间连接的道路、台基等遗迹,并在前述遗迹之下发现有稍早废弃的窑炉,对了解窑址年代、布局等问题提供了更为翔实的材料。
初步认识
综合历年对惠东白马明代窑址群的考古工作,对其有了以下的认识。
一、惠东白马明代窑址群系统调查面积约25平方千米,调查勘探结果表明,白马窑址群主要分布于惠东县白盆珠镇,其核心区域除田心村外,至少还包括横江村、共和村和白盆珠水库库区等处,是广东迄今为止考古发现规模最大的窑场,从出土纪年器及产品风格判断其创烧年代不早于明代早期,以明代中晚期最为兴盛。
二、惠东明代白马窑址群所发现的窑炉类型可分为半倒焰龙窑和馒头窑。其中半倒焰龙窑,窑炉结构合理,装烧量大,技术先进独特。器物多轮制成型,上釉方式以蘸釉或荡釉为主,以使用M形匣钵单件装烧为主要装烧方式,另发现有筒型匣钵多件装烧与涩圈叠烧,成型、施釉和装烧工艺成熟。
三、白马窑产品以仿龙泉青瓷器为主,器型有碗、盘、碟、杯、盏、灯、洗、器盖、炉、罐、砚、瓶等(图5-10)。产品胎质坚硬细密,胎色以灰白、灰为主;釉面莹润,部分开细小冰裂;青釉为主,呈色多样,有青绿、青灰、青黄、天青、灰黄、墨绿、酱褐等;胎釉结合紧密;除素面外,装饰纹样见菊瓣纹、莲瓣纹、水波纹、如意纹、回纹、麒麟过海纹等;器物内底常见“福”“清”“寿”“溪”“公正”“正”“正心”“禄”等款识。发现成套的制瓷工具,有荡箍、轴顶帽、火照、火照沙插、匣钵、垫烧具、釉缸等。白马窑所处的白马河流域瓷土资源丰富,交通便捷,窑址生产工艺先进,产量巨大,产品种类丰富,品质上乘。
 
图5
 
图6
 
图7
 
图8
 
图9
 
图10
四、惠东白马窑址群是我国明代重要的外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