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州丝织品纹饰布局方法得到启迪,局部的移植或稍加改进,成功地烧制出了印花白瓷,还有隽秀的刻花与线条纤细的划花白瓷,形成了定窑白瓷的风格。耀州窑工匠以其娴熟的刀刻技巧刻出人物、花卉、鱼和禽类等纹饰,线条犀利,刚劲有力,为宋代同类装饰之冠,印花题材也极其丰富,对宋代青瓷窑有很大影响。磁州窑工匠则善于把宋代北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予以概括,用纯熟简练的笔法在瓷面上绘画,把绘画艺术与制瓷工艺融为一体,瓷面色调黑白分明,线条流利洒脱,喜闻乐见的题材和艺术感染力强是它得以发展的重要条件。钧窑工匠创造性地使用氧化铜,第一次烧出了紫红色釉,突破了两千多年来以氧化铁为呈色剂的传统方法。这是中国制瓷工艺史上一个创举,为以后铜红釉的出现奠定了技术基础。
定窑、耀州窑、磁州窑和钧窑不仅以它们各自的风格独步一时,而且对邻近地区瓷窑产生了深远影响。目前北方地区发现的宋元两代瓷窑,几乎无例外地都仿烧四个名窑的产品,有的窑仿烧两个窑,有的仿烧三个窑,却很少发现只仿烧一个名窑的瓷窑。由于这个原因,不少瓷窑都仿烧名窑品种,因而在很多瓷窑里可以见到具有某一个名窑特征的瓷器,它们间形成了一个瓷窑体系。很明显,北方形成了定窑、耀州窑、磁州窑和钧窑四个窑系,这是宋代瓷器生产的一个主要特征。
发现烧钧瓷的瓷窑已有四省十二县。河南省除禹县外,有临汝、郏县、新安、鹤壁、安阳、林县、浚县;河北省磁县;山西省浑源县和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上述瓷窑以河南禹县为中心形成了钧窑系,以禹县城关附近的钧台窑(也称八卦洞窑)最具代表性。钧台盛于北宋后期,遗址面积较小,发掘出土的全部钧窑器物都是宫廷陈设用品,是一处纯属官家经营的瓷窑。比较密集的是在神后镇一带。方志载:“禹州瓷器出神后山,山在州西六十里。”新中国建立以后的很长一段时期,考古工作者寻找钧窑遗址都以神后镇为主要目标,在镇的附近,发现窑址十余处,距镇较近的刘家门窑址标本较精,但窑址于建国前经过数次破坏。一九六四年调查时钻探至二米深度,所获标本有单柄出沿圆洗、莲瓣式印花盘、折沿洗、卷沿小蹀等器物残片,质量较其余几处较好。临汝共发现窑址十一处,八处烧钧瓷。东沟标本的形质与禹县钧窑相似,蜈蚣山标本中以淡淡的月白釉衬托艳丽紫色斑最富特色。郏县地距禹县较近,受到一定影响,郏县黄道唐代窑址发现了与禹县下白峪类似的窑变花釉及带斑点的壶罐标本,从石湾河元钧窑址可以更清楚地看出它们的这种关系。安阳北善应及西善应两镇于五十年代初期都发现了钧窑系窑址,所烧器物为各式碗盘,釉色以月白、天蓝较多。鹤壁窑在鹤壁集镇西北,一九五四年发现,共分三区,均出土元代钧窑标本,以拐子坡遗留标本最多,是一处元代专烧钧瓷的窑址。一九六三年发掘西区窑址时,第一层堆积物出土有青蓝釉及带紫红斑的钧瓷盘碗。新安为河南省发现窑址最多的县之一,一九五○年首次发现窑址。一九七三年复查时仅在北冶、石寺两个公社即发现窑址十一处,每处均发现钧瓷标本。窑址绝大多数属元代,发现钧瓷标本除碗、盘为主外,尚有瓶、罐、炉、钵等器。十一处窑址中滩子沟及北冶两窑产品较好,以窑变玫瑰紫釉者最佳。此外,宝丰县、鲁山县、林县、淇县、浚县也发现了钧窑系窑址。
河北省属于钧窑系的瓷窑,仅一九五七年发现磁县青碗窑一处。青碗窑位于磁县彭城镇西十二公里,彭城镇为宋金元三代磁州窑主要产地之一。青碗窑不烧磁州白地黑花品种,是一处专烧钧瓷的元代瓷窑,这显然和豫北地区林县、安阳、鹤壁窑一样,是受禹县钧窑的影响,为适应钧瓷消费者的需要而出现的,青碗窑遗址范围较小,遗留标本为各式碗、盘、碟等小件器物。
山西省发现烧钧瓷的窑址亦仅浑源青磁窑一处。浑源县位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