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九】有关钧窑的文献史料
2012/1/31 20:38:42
第七节 有关钧窑的文献史料
《大明一统志》天顺本,卷二十六:“开封府土产瓷器钧州出。”
《钧州志》嘉靖三十二年钞本(天一阁本)卷一:“都里窑冶。窑,瓷窑在州西大刘山下,瓦窑在州西禁沟左右。”
《广舆记》万历二十八年本,卷六:“开封府土产瓷器,禹州。”
《河南通志》康熙三十四年本,卷十三《物产》:“开封府……瓷器出禹州神后山。”
《河南通志》雍正本:“禹州瓷器出神后山,在州西六十里。”(《禹州志》作神后镇。)
《宣德鼎彝谱》:“内府所藏柴、汝、哥、钧、定。但迄今未发现柴瓷,可能是宋时称柴,明称钧故也。”
《大清一统志》嘉庆本,卷七十:“河南开封府,土产瓷器钧州出。”
《大清一统志》乾隆本,卷一百二十二:“河南许州府土产,瓷器出禹州神后山。”
《禹州志》乾隆十二年本,卷一:“土产货类瓷。庙宇.百灵翁庙,东会里始建无考,元延  七年乡人常希重修。”
《禹州志》道光本:“州西六十里,乱石山中有镇曰神后,有土焉,可陶为瓷。”“古陶窑多在方山、涌水、蓝水之滨,而治北扒村亦有遗址,故不止一处也。”
[清]张道超《欲寡过斋杂笔》卷一《五十六则·窑》:“钧窑,宋钧州造,今河南禹州。”
[清]佚名《南窑笔记》美术丛刊本:“钧窑,北宋钧州所造,多盆、奁、水底、花盆器皿。”
[清]朱琰《陶说》卷二,民国二十五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本:“钧州窑,今河南禹州。”
[清]蓝浦《景德镇陶录》清同治九年重刻本,卷二:“钧器,仿于宋末,即宋初之禹州窑。”“钧窑,亦宋初所烧,出钧台,钧台宋亦称钧州,即今河南之禹。”
[民国]许之衡《饮流斋说瓷》《说窑》:“钧窑,宋初禹州造,禹州昔号钧台,钧论作均,相沿已久。”
刘锦堂《续皇清文献通考》卷九《窑业门》:“作禹窑其地在北宋,属颖昌府阳翟县,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改为钧州,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三年(1575年)避帝讳改为禹州。故今日瓷学专家称窑器造于北宋者名阳翟窑,以造于南宋时的金朝瓷器始称之谓钧窑,清末人或称禹窑。”
《禹州志》元至元二十三年石刻碑文:“扒村……所居之民,皆以烧造瓷器之业……。”“是镇金国末年最为繁盛,人稠物充,几有万室,市井骈阗,不减城邑,逮壬辰兵烬之余,百不存一。”
[明]申时行《大明会典》:“宣德间题准光禄寺每年所需酒缸、瓶、坛分派河南布政司,除钧、磁二州外,真定府曲阳县分派酒缸一一七个,十瓶坛四二七四个,七瓶坛六一〇〇个,五瓶坛六二四〇个,酒瓶一〇三一四个,每年烧造解寺应用。”又“嘉靖三十二年题准曲阳县缸瓶共一七七六五件……通行解部,占商代买,如遇缸乏,止行磁州、真定烧造,免派钧州。”
[民国]《禹州志》《陶属·神后瓷》:“神后瓷皆粗器也,而为民生包含日用所不离,以经商论,固不厚于细矣,其质料皆土产;其工匠皆家户,其学之极易,其作之极速,其价值至廉,其销路至普;其常供需数千人之役;其成庄周六、七里之街,而使无财作力,有钱斗智,既饶争时,神后一镇雄于全境村庄者皆以制造粗瓷故也。其新钧瓷之兴,等之奇货可居非常业也,至扒村瓷则仿自金神后瓷行,而扒村之碗不出人间矣,此年扒村又作新瓷,亦皆就近取材,或与神后有代兴之望,此外则盆亓、逍遥店出盆,孟庄出花盆,皆器用之补耳!”
[民国]郭葆昌《瓷器概说》:“北宋名窑最多,定、钧(窑建于宋初,在今河南禹县,其地有钧台,因名钧窑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